您好, 欢迎来到两岸和商网 [欢迎登录][免费注冊]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两岸和商微信平台
  • 供应
  • 求购
  • 公司
  • 招商
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 页 > 台办台协 > 法律法规 >详细页

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实施意见(2015-2020年)

2015-4-23 9:52:47 点击率[1509] 【

核心提示: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昆山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在新起点上整装再出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打造发展升级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水平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发展定位,紧扣“一个中心”,实现“三大跨越”,即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和改革驱动跨越、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跨越、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打造国际现代产业名城,全力推动“昆山之路”从头越,当好苏州乃至全省的先行军、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规划引领,实现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多规融合,注重以规划引领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算好土地、人口、生态、公共服务、差距账,打好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组合拳”,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2. 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在加强行政引导推动的同时,尊重发展规律,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企业评价机制,强化市场倒逼作用,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和集约利用水平,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3.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内生增长。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向平台集合,全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拓展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增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4. 坚持法治思维,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动转型发展,切实把企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源头把关和事中事后监管,使法治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努力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环境。
  三、总体目标
  用6年时间,全面推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更稳健、产业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显著、创新实力更雄厚、生态环境更优美。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55%和50%以上;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5%。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20%。
  ——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到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60万元/亩、6.35万元/亩;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和销售利税率分别达23%、8%,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适度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230万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40万人。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拥有研发机构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比重达42.5%;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人才贡献率分别达到67%、50%;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0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0件以上,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200人以上;新增孵化器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服务功能快速提升。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保持0.387吨标准煤/万元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1吨/万元;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超80%,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73%;建设用地规模力争实现零增长。
  归纳起来,上述目标中的核心指标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占比过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达1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3.5%,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建设用地规模零增长,人口总量负增长。
  四、主要任务
  重点实施“2136”工程,即建好两大平台、画好一张蓝图、做好三篇文章、推进六项改革创新。
  (一)建好两大平台。
  抢抓两大国批平台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区域自主创新和扩大改革开放,为全市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全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积极开展激励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昆山高新区特色发展和争先进位,实现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前三十位。扎实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沿沪对台优势,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发展,放大先行先试政策效应,重点在两岸产业深度对接、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亮点,构建新机制,打造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两岸特色鲜明的开放开发战略平台。
  1. 聚焦核心区建设,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昆山高新区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承担着示范引领区域创新的重要使命。要攥紧拳头,集中力量,按照“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要求,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推进阳澄湖科技园建设,使之成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昆山核心区、引领城市转型助推产业升级的先行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区、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示范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区。加强园区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方向和重点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服务链;完善园区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推动阳澄湖科技园管委会实体化运作;增加园区建设投入,加快区内软硬件环境和重大平台建设;提升园区载体功能,整合昆山工研院、清华科技园和昆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载体资源,吸引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加快建立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依托昆山高新区科技服务平台与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网络,辐射带动全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核心多板块”格局。
  2.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各类创新主体培育。抓住国家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的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四个对接”。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投入、人才项目扶持政策绩效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创新创业成效。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力度。探索重点支持企业研发环节的措施,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扶持等政策,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科技镇长团和产学研平台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筑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发展格局,实现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财富广场建设。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七合一”科技金融模式。
  3. 发挥试验区平台作用,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其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承接“溢出效应”,打造上海自贸区的重要承接地和复制推广先行先试区。加快昆山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国家、省各项支持措施,深化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重点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以海关特殊监管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特点的贸易管理制度改革,以人民币跨境业务和外汇管理改革为标志的金融制度改革,以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的综合监管制度改革。高度重视昆山综保区转型发展,使之成为对接上海自贸区发展、推进昆山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争取贸易多元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加快建设制造中心、贸易中心、总部结算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研发中心、全球维修中心等“六大中心”。深化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和花桥国际商务城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扎实推进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国际健康产业园和两岸青年创业园建设。
  4.着眼先行先试,放大国批平台政策效应。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作用,争取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创新合作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并率先复制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发挥昆山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在两岸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合作、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及监管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多先行先试。通过“向上争取专案化、落地实施项目化”,全面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5+2”工作联席会议和昆山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成果。积极争取省政府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昆山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意见。
  (二)画好一张蓝图。
  抓住“十三五”规划有利时机,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融合,逐步实现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推动资源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切实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粗放的空间开发模式。
  1. 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产业与城市同步转型新格局。深化片区发展理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核心城区、功能区)—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四级五层城市体系,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建设重点和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综合功能,营造高品质的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促进空间集约、城乡一体发展。持续深化区镇联动,推进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互补发展。昆山开发区板块重点发展光电、高端装备、移动终端等先进制造业,推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功能配套、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昆山高新区板块重点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发展以机器人、新医药、新能源等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现代化科技生态新城和创新经济体;花桥经济开发区板块重点发展以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服务外包、商贸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精致舒适、活力时尚的商务新城;旅游度假区板块承担城市生态保育、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功能,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建设“江南水乡文化经典、临沪旅游度假胜地”;张浦镇重点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新型小城市。从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探索财政转移支付新机制。对新增用地项目,实行“联审联批”,按产业布局进行市域统筹安排。
  2. 划定开发边界,确立全域功能管控新导向。将可开发区域和不可开发区域以边界形式固定下来,引导未来一段时间用地方向,形成控制开发强度的空间倒逼机制。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形成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底的生态管控核心区,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空间和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红线的“双线保护”,维护生态战略空间和城市安全资源。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梳理形成城镇综合单元、工业单元、更新单元、郊野单元、生态单元等72个规划单元,制定分类控制的空间发展政策,强化发展引导和控制,形成市域范围内功能结构完备、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业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明确永久工业区边界,实施工业用地区块划分、分类管理,对空间相对集聚、符合规划意图、效益相对较好的工业区块,以创新发展和效益提升为导向,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现状工业实施“调二优二”、提档升级;对城镇建设空间范围内、集中保留区块以外的工业用地,以转型发展为导向,实施“退二进三”、“退二还一”;对城镇建设空间范围以外的零散、低效工业用地,以生态保育和农林复垦为导向,部分区域可向郊野公园、旅游度假方向转型。
  3. 推进“五量”调节,形成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新体系。一是控制总量。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统筹,强化“底线”思维,研究确定全市建设用地“终极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二是优化增量。实行建设用地“减量化”战略,按照“谁减谁用、减用挂钩”的原则,对区镇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增减动态管控。除市政功能设施建设外,实现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零增长”。三是盘活存量。按照工业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差别化的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政策,建立“倒逼机制”和市级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已批未开发项目清理和腾出发展空间处置力度,促进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和二次开发。四是用好流量。综合运用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试点政策,推动建设用地在城镇和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激活城乡建设用地流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建立建设用地和增减挂钩指标跨区镇流动机制,实现全市资源统筹。五是提升质量。实施土地利用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新增供应用地弹性出让制度,缩短建设用地周转周期,适度降低工业、房地产用地比重,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比重,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和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做好三篇文章。
  ——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新趋势,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培育创客文化,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打造良好创意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强化招才引智,加快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高端人才、创新团队、高科技企业集聚发展,以达到“插柳成荫”的效果;
  ——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股、重组嫁接等途径盘活存量、就地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鼓励上下游企业集群配套,促进老企业增资重点投向装备更新、节能减排、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售后服务、市场拓展等高附加值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智造转变,以收到“老树开花”的成效;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并结合区域功能规划调整,通过依法停产关闭、搬迁转移、兼并重组、盘活调整等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安全风险、低产出效益的“三高一低”企业,为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空间,以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查看原图


  围绕以上三篇文章,组织实施“十个一批”重点项目:
  1. 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眼做优增量,扩大有效投资,以新项目、大项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每年遴选支持一批符合我市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发展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软件和集成电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力争每年新增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不少于5个,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不少于10个。到2020年,工业企业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5家;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3个、百亿元产业集群12个。
  2. 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推动企业广泛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技术改造,特别是大力实施“机器换人”,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建设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改造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初创型企业,实施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生产、研发设备投入。2015年全市确保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70亿元,到2020年,累计完成技改投入超1000亿元,工业技改投入占全部工业投入达68%;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35%以上。
  3. 狠抓一批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应用,围绕产业链整合优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金融证券、商业保理、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业。支持制造企业依托原有优势向系统集成商转变,促进产业模式从以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新增经认定的总部企业30家、新发起设立各类金融机构20家,创投基金规模超50亿元,并争取在引进台资法人金融机构、持牌金融企业方面实现零突破。
  4. 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型发展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同研发项目管理”为转化模式,向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有偿预订研发一批科技成果和转化技术。着力引进一批在行业内发展潜力足、成长性强、支撑力大、具有标志性的“人才+科技”产业化项目,提高成果“带土移植”成活率。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产业化进行扶持和培育,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2020年,滚动实施2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5. 集聚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深入开展人才管理综合改革,推进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业昆山园区和“两岸人才合作试验区”建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完善人才投入、金融撬动、人才强企、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等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党管人才、绩效评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培养开发等人才体制机制,营造识才用才的创业环境、引才聚才的服务环境和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到2020年,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市“双创”等高端人才(团队)数达到60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超35%。
  6. 推动一批品牌创建和标准制定。鼓励支持企业自创品牌,对有创牌潜力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梳理排队,引入专业辅导培训机构,实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支持行业标杆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或修订,推动技术标准产业化应用。支持部分消费类行业企业试点定制化生产,打响“昆山定制”品牌。到2020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50个,主导或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100项;品牌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4.5%。
  7. 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平台。推进全市各级各类载体资源整合和功能优化,围绕集聚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做大做强光电产业园、小核酸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围绕拓展创新平台功能,重点打造南淞湖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工研院等一批科技孵化平台和创客空间;围绕两岸产业合作,重点推动昆山综保区转型发展和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两岸青创园、国际健康产业园等功能载体建设;围绕强化欧美优质项目引进,重点建设美国工业村、德国工业园、西班牙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力争到2020年,形成10个规模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建成12家全国领先的功能性平台和载体。
  8. 扶持一批科技成长型“小巨人”企业。梳理排出一批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产出效益高、发展潜力足的“专精特新”企业,采取诊断咨询、高端培训、项目扶持、要素保障、“直通车”服务等多种措施,支持这些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全面开展技术、管理、营销、制度创新,全力做优做强。到2020年,全市培育小巨人企业300家,力争在细分领域中有50家企业进入全国排名前10位、150家企业进入全省排名前10位。
  9. 支持一批企业上市挂牌。牢固树立“抓企业上市,就是抓总部经济、抓税源经济、抓品牌经济、抓法治经济”的理念,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发挥我市产业基础雄厚、优质企业多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通过“新三板”挂牌、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境外上市上柜等多种渠道,形成昆山“上市企业群”。到2020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60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100家。
  10. 淘汰一批“三高一低”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工作实施意见》,以化工、制药、纺织、印染、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分期分批予以整治和淘汰,到2020年累计腾出发展空间超15000亩。对“三高一低”企业加大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执法力度,通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分批实施关停。鼓励企业实施梯度转移和“走出去”发展,将研发设计、总装集成及品牌营销等留在昆山。鼓励有实力的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每年清理已批未开发土地6000亩以上。
  (四)推进六项改革创新。
  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抓住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一“牛鼻子”,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推进规划管理创新,指引转型发展方向。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指引,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准入与评估办法。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划分级管理制度,统筹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全市重要规划单元、重要道路两侧、重点项目的规划布局。推行新增用地项目“联审联批”制度。三是研究制定全市人口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调控机制,促进人口与产业、城市的协调发展。
  2. 推进土地利用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一是建立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和分类动态管理机制。对工业用地投资项目进行行业分类管理,综合考虑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建立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综合评价机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全市低效用地数据库,研究制订存量用地盘活利用的补偿方式和二次开发的财税支持政策。建立建设用地和增减挂钩指标市内统筹安排、有偿使用的市场化空间换地制度。三是实施差别化供地制度。完善工业用地评估排序机制,在供应方式、使用年限、地价标准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试行“带方案”出让、弹性用地制度,探索工业用地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强化土地出让全程监管,完善土地出让合同管理。争取上级批准试点,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区域等级和征收标准,实施分类分档的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办法。四是适应老工业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实际需求,探索建立企业参与部分收益的土地收储机制和土地实际用途变更管理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积极性。
  3. 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一是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政策。计划用水户超计划取用地下水、地表水等自备水源的,对超计划用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征收超计划加价水资源费;超计划使用公共供水的,对超计划用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征收超计划加价水费(基本水价部分)。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费收费体系。遵循“污染者付费”原则,对自备水源用户征收污水处理费。合理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到2017年底,城市污水处理费调整到1.5~2.0元/立方米。全面实施按照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等级收取污水处理费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三是加大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在对国家和省明确的淘汰类、限制类企业和装备实施差别电价,对超能耗企业和装备(工艺)实施惩罚性电价的基础上,按照环保信用评价等级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差别电价。严格落实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环保电价,出台鼓励燃煤发电企业超低排放环保电价加价政策。四是试行天然气用户差别化气价政策。完成非居民用存量气、增量气价格并轨,积极疏导气价矛盾。按照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等级和对确定为淘汰类、限制类的企业试行差别化气价政策。五是加快实施环境价格改革。结构性调整排污收费政策,提高废气收费标准,并根据企业排放污染物超标倍数、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实行差别化征收。开展化学需氧量、氨氮以及氮氧化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4.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深化两岸金融创新合作。推进台资企业集团内部跨境人民币双向借款、台资企业跨境人民币贷款等业务试点,支持有需求企业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试点,打造区域跨境人民币业务高地。二是深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引进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推动设立两岸中小企业银行、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人寿健康险公司、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法人金融机构、持牌金融企业,加快运作华创毅达两岸产业基金。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投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加速集聚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及中介机构,促进产业与金融、科技与金融结合。三是拓宽融资服务渠道。加快推进昆山跨境人民币业务系统、海关特殊功能区外汇监测服务系统、投融资服务中心和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化信贷供给机制。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
  5.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举措”为导向,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继续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开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推进各部门内部审批职能改革的同时,选择建设口开展“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改革试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中介机构管理改革。稳妥推行综合执法改革,加快推进区镇综合执法改革扩面,研究探索在区镇实施安监、环保、消防等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继续完善交通运输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基础上,推进建设领域、农业领域等部门综合执法。推进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制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有效措施。
  6. 推进资金扶持创新,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落实国务院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新要求,整合原有的产业、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设立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2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十个一批”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探索“资金改基金”的运作模式,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竞争性领域采取财政搭建信用平台、运作股权投资基金、第三方担保等市场化手段,改革财政支持方式,不断做大国有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科技小贷、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等规模,增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能力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引导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昆山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科学谋划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研究解决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区镇和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具体工作落实。组建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智库作用,为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强化统计调查和跟踪评价,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区镇,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创新服务举措。各区镇、各部门要大力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断丰富依法服务、高效服务、特色服务的“昆山服务”品牌内涵。正确处理优化服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在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既做到服务到位,又做到监管到位,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精准度。进一步健全干部队伍考核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发展导向,更大力度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使人、建筑、功能、环境的关系实现最优化。加快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构建联动协作、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管理格局,实现城市环境清洁、运转顺畅、秩序优良。加强城市文化培植,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兼收并蓄、相互协调,增添城市人文魅力。
  (四)推进依法治市。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处理问题,推进行政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规范化、透明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红线意识和生态保护底线思维,严格执行新《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属地监管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依法加大环保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严肃整治久拖不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的宣传工作,深度解读相关政策措施,激发调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表彰先进典型,形成示范案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助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 

  • 返回首页
  • 返回上级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热门关键词: 台商网台湾贸易台湾农产品台湾特产台湾工业品台湾美食